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做客新华网重庆频道。说起京剧,大家都不陌生,京剧形成迄今有200多年历史,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的精萃,在世界的舞台上向所有人展示着我们最为骄傲的传统文化。两年一评的梅花奖是中国戏曲界的最高荣耀,今年的梅花奖评选,重庆京剧演员周利凭借在现代京剧《张露萍》中的精彩表演斩获这一大奖。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梅花奖一度梅得主周利,和我们一起分享她的"戏剧人生"。
周利:你好。
主持人:首先祝贺你获得了戏曲界的又一大奖,可能有部分网友还不太了解这个奖项是怎么评选的,给我们介绍下梅花奖的评选机制吧。
周利: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创办的,2005年以后变成两年一评,然后评奖的机制基本上是每一次评选的时候,就会发文件到各个省市的戏剧院团,然后由各个单位先推荐自己的剧目,到各地方的剧协申报,然后各地方根据名额和排序推荐到中国戏剧家协会,然后组成专家组把全国推荐上的戏剧作品再一一的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评选,最后定下来终评的名单,终评就是要到现场观看演员的演出,然后再去参赛的地方现场演出,然后评委现场作为评判,最后看你能不能入选,得到最后的奖项。
主持人:主持人:大赛评委崔伟曾用"实至名归"4个字形容你的获奖,对此你怎么看?得知自己成为梅花奖得主的那一刻,心情是什么?
周利:当时获得这个奖肯定是非常的开心和激动,因为能够得这个奖我觉得是全团上下齐心努力的结果。当时我们评委会的主任崔伟老师用实至名归作为对我们这个戏的总结,首先来说是他对我们这个戏的期望和对我们这个戏的肯定,因为红色经典的剧目《张露萍》应该说是更具人性化,更有现代的特征在里面。不像以往说革命样板戏就是高大全什么的,我们这个戏更着重是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所以很容易打动观众,所以评委老师看完以后对我们这个戏的评价就是唱腔悦耳动听,表演也是很到位,整个舞台的舞美、灯光都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对我们这个戏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主持人:你的获奖作品《张露萍》是出现代京剧,现代京剧是个什么概念?这出京剧讲述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周利:现代京剧就是唱练坐打,京剧特别讲究规范性,现代京剧就是用京剧传统的表现手法来讲现代的故事。但是现代戏又跟传统戏不同,传统戏可能是中规中矩的,现代戏必须要融入当今社会的审美的特征,包括音乐唱腔方面还会加一些交响乐和配乐的元素在里面,所以就给观众全新的感觉。
主持人:你曾经跟随"尚派"京剧传人尚慧敏、孙明珠学习京剧,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尚派和其他派别京剧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周利:京剧最早就是四大名旦,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长,尚派主要表现的风格就是刚劲挺拔,都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尚派多数就是连文带武,前面有大段的青衣的唱段,然后后面又有舞蹈,比如《张露萍》这出戏后面有很多的唱段,同时第五场又结合了唱昆曲的表演形式,但是有很多舞蹈性的动作,包括翻身这些,可以说这出戏也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既有唱又有舞。我们这个戏讲述的就是一个叫黎琳的女孩19岁参军,然后就接受了党交给她的任务,来到重庆,打入到国民党内部潜伏下来,她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情报,他们在国民党内部截获了情报以后交给张露萍,但是有一次他们被捕入狱了,就是说你即便被抓了,你要牺牲了你都不能说出你是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所以对于张露萍来说,24岁就怀着对坚定信念,她知道当时死的时候丰碑上不会刻她的名字,但是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坚守革命事业的道路,所以我当时首先是被这个人物深深的感染了,我觉得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就有这么坚定的信仰,我觉得当今的年轻人应该反思。所以这个人物深深的感染了我,而且我们通过京剧这个方式,我们带给观众朋友们,他们看完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
主持人:电视连续剧的潜伏好象也是以《张露萍》这个身份?
周利:它融合了几个人在里面,但是《张露萍》我们团为什么要把它以京剧的形式演出来,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么一个人物,欣赏到国粹京剧艺术,更让他们知道除了江姐以外还有这么多年轻的先烈为我们解放事业做出了牺牲。
主持人:你主工尚派青衣,兼工花旦、刀马旦,大家都知道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青衣指的是什么呢?
周利:青衣像生、旦、净、丑,青衣多数就是扮演的大家闺秀,就是以唱为主的,雍容华贵的,包括像王宝钏那样都是以体现唱功为主的就叫青衣。
主持人:我听说你最初想学的是舞蹈不是京剧,当初是在怎么样的机缘下学习的京剧?
周利:我当时为什么喜欢舞蹈,那是因为对京剧不了解,不知道。我记得我小时候当时觉得舞蹈挺好玩儿的,女孩子也喜欢又唱又跳的,后来我父亲带我到剧场去看戏,那个时候我看到川剧,那个时候不懂川剧、京剧,反正就知道古装的扮相,我觉得好美,看了以后我学过一段时间曲艺,在渝中区文化馆,后来有一个机缘巧合,就是重庆艺术学校招生,我就去考,就考上了。这样考上了,以前也觉得比较吸引我的戏剧,又觉得很神秘,我那个时候就觉得挺开心的。
主持人:都说学京剧得练"童子功",我看到现在三四岁的小孩儿都已经有登台演出的了,一般孩子学京剧的话几岁开始比较合适?
周利:一般来说学戏曲9-10岁是比较合适的,从中专开始学,戏曲要学7年,刚开始进去的时候什么行当都不分,都是练基本功,毯子功,靶子课什么都学,后来根据各个小孩的条件,声音好的就往青衣发展,分了行当以后还得学剧目,所以我们中专学的时间比较长,要七年的时间。现在很多家长看小孩3-4岁,就特别期盼小孩有一技之长,能让他快速融入到特长当中,我觉得这个要因人而异,确实有天赋的小孩可以早早的培养,如果小孩对这个是不感兴趣的话,就不能强迫他去学,因为小孩3、4岁还是比较喜欢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很早的灌输一下,让他听听唱段,他感兴趣可以看一看,但是学戏的最好时间一般9-10岁,它的记忆力和发育的这种身体的条件,还有接受的能力这些我觉得可能9-10岁更合适一些。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学习京剧是很难的,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你觉得学京剧的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
周利:对我来说最艰苦的就是坚持,因为练功很苦的,我们在艺校练基本功,腿也是拉伤过的,手也是摔折过的,但是京剧是一个综合性的,我觉得一个京剧演员很难,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把京剧练好以后,比如像唱歌、跳舞、包括演电视剧应该说都比较容易一些,所以我很庆幸通过学戏,我就是有一种学会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永不放弃的这么一种精神。再苦再累我必须得把这遍功练完,十遍当中哪一遍练不好我再从头来,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主持人:所以这梅花奖不是白得来的。您觉得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周利:最主要一个是你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艺术。我很庆幸就是把我从事这种专业是我热爱的,我觉得一点都不枯燥,我把我的事业作为一个爱好去做,首先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还有就是天赋、勤奋和悟性,我觉得是不可缺一的。像我们一批同学毕业以后,真正能够出来几个很难很难,因为京剧的综合性太强了,你要有扮相、嗓子、个头、武功,这个戏你要比别人演得好,你要让观众接受你,上一个台阶很难,但是上一个档次很难很难。
主持人:我看到资料说蒋勤勤以前是和你一起学习京剧的,她现在转型做演员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你有没有想过和她一样转行去京剧之外的舞台?
周利: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涉及京剧以外的行业,我十岁的时候我就跟蒋雯丽他们去康定拍过《跑马溜溜的山上》,我13岁的时候拍过王保长新篇,我觉得影视是相通的,戏剧演员我觉得是最多元化的,我觉得我们才能打开思路和视野去把我们的作品很好的体现出来。我觉得那个不叫转行,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都有它相通之处,所以我觉得应该更有助于我们演好戏。
主持人:有人说重庆的文化底蕴不够浓厚,京剧又是一门高雅而又比较小众的艺术,在重庆的演出市场是什么情况?
周利:您刚才说的京剧是一个小众的艺术,其实我觉得可能更多的人是不了解,其实京剧是一个大众的艺术。在清朝时候慈禧太后这么喜欢京剧,那个时候京剧就是贵族的艺术,就是贵族才能欣赏到,最早形成的时候是老百姓喜欢的,后来京剧跟昆曲之争,京剧应该说更占优势,然后就进入宫廷,给慈禧太后演出。后来京剧一步步发展到各个角自己成立派系,其实那个全国涌现了很多班社,应该是空前绝后的,那个时候就是看京剧。所以我觉得京剧是一个大众化的艺术,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它,可能听京剧的观众可能局限于老龄化,但是现在慢慢年轻观众多一些了,我读书的时候是80年代,那个时候港台文化特别流行,但是那个就是一时之兴,现在港台影星只是一种时代性很强的东西,他过了这个时代就下去了,而京剧永恒就是在于它的国粹艺术的沉淀,文化沉淀的深度,所以它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为什么有一句话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了,我其实很有信心,现在我觉得在重庆一方面大的环境就是国家要重视,小的环境就是我们区域省市要重视,然后我们在剧团工作的专业演员我们要重视,我们重视主要就是要培养观众,年轻的观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剧目带给他们,老年的观众可能更喜欢唱功戏,年轻的观众可能更喜欢看表演跟武打动作为主的,我们也要尝试探索型的京剧,包括我们到学校演出,跟这些学生们近距离的交流。甚至于有一些讲座也好,或者是提问式的对京剧的了解,我觉得都可以去做,现在我们也在进行校园的演出,接下来我就觉得应该通过演出以后,就语言上的让他们更了解京剧,包括京剧类的一些书籍,通过我们的沟通,首先来说让他们感兴趣,他感兴趣以后可能才会去看戏曲的剧目,所以不同年龄观众我们要想办法,我们作为专业演员有这个职责去把京剧传承好,然后地方政府包括国家政府也有义务把京剧这么一个国粹的文化要把它好好的传承下去。
主持人:京剧面临一个比较严峻的现状是观众大部分是老年群体,我父亲特别喜欢听戏,只要他在家,基本上那个频道都是在11台的,我觉得静下心来听京剧的那种韵味是很多流行歌曲没法替代的。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京剧艺术的兴衰,但现在人才队伍的后继情况不太乐观,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周利:现在人才比如像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在重庆艺校有一个京剧班,我们在学校学了七年,当时在全国招了一些老师到艺校来教我们,我们毕业以后现在没有办这个班了,因为在地方上财政各个方面包括师资什么都是有局限性,所以现在招收人才多数是在中国戏剧学院,包括沈阳、天津、上海这些,因为他们每一年都有大批的中专生包括本科生毕业,所以我们选择人才基本上现在是要到外地去选择,因为也比较集中一些,他们也培养好了年轻人,他也愿意来我们团,我们团也觉得这个演员值得我们培养,有培养的前途,我们就会招到团里来。我们这两年陆续招了不少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的,今年又来六个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生毕业的,我们就是想多给他们一个平台,戏剧就是你学的剧目不演你会忘的,你必须在台上找经验摸索,我演出就找感觉,我这次演不好,下次就更注意一些,必须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提高。所以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剧目,应该做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这么一个态势,有人才,有好的剧目,这个剧团才兴旺。所以我们当时考虑一个人才,一个剧目,就是我们现在主要抓的两项工作。
主持人:真的是国家的一个重视非常重要,比如说什么时候钢琴、小提琴考级加分,而是京剧加分那就很好了。其实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学戏的还比较多,在重庆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周利:对,重庆就是有些小孩感兴趣,可能学得不太多,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深圳宝安区,北京在执行京剧课堂教之前,他们在05年就开展了,他们把全国京剧专业的老师请到深圳去,应该是财政出钱,让这些老师跟学生通过课外时间,不会影响授课,比如说在下午放学以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教他们,所以好多小孩还参加了中国剧协的小梅花奖比赛,所以任何文化要从小孩抓起来,这也是我们今后值得去做的。就像你说的以后通过京剧也能考级,也就是一个全民文化教育的普及了。
主持人:我国古代的京剧演出很繁荣,也有很多优秀的剧目流传了下来,这些剧目今天的演出方式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或是创新之处吗?
周利:我们现在表演的传统剧目多数就是继承先辈们的经典的剧目,但是有的大幕戏我们可能要经过精简,比如过场,就是换场很多的地方我们可能要做一个缩减,但是它的精华的地方我们绝不变,一定要保留这个戏的精华部分。有的戏可能以前演得比较拖拉,换场的时间比较多,这方面我们可能要精简,但是它精彩的地方我们不会去动它。现在创作一出新编戏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京剧的精华在哪儿,我们不能变味,但是同时也要结合时代感,如果时间过长观众可能坐不住,所以现在新编的剧目控制在2小时之内,最好是不要超过2个小时,超过2个小时可能观众看的话可能比较疲惫,我们尽量时间上会控制。
主持人:为了吸人眼球有些人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法,比如"比基尼京剧"、"裸体京剧"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这是艺术创新,也有人说这是糟蹋国粹。你怎么看?
周利:我觉得提这个概念的人首先他是不懂京剧,他也不懂这个文化,我觉得很好笑,什么叫裸体京剧,什么叫比基尼京剧,首先他提这个词,他就不了解京剧是什么。京剧不可能有比基尼,不可能有这么现代。京剧要时尚化,但是不能以某种词来代替,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说法,我非常的不赞同。
主持人:最后代表重庆的网友们问一个问题:北京是京剧的中心,集纳了优秀的人才也提供了良好的演出氛围,你有想过以后离开重庆扎根北京发展吗?
周利:这个我没有想过。因为当时我在中专毕业以后,我04年到北京读了三年研究生,07年毕业以后又回到京剧团,09年又考上了中宣部首届京剧文化传承班,我觉得京剧为什么是国粹艺术,我觉得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各个省市必须要把京剧传承好,它才能壮大。如果京剧演员都跑到北京去的话,那请问地方上怎么发展?都集中在北京,演员是出不来的,所以我觉得地方上更需要京剧,更需要这种文化的熏陶,我们地方上的老百姓更希望看到国粹艺术。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又是干这个专业的,我也是戏剧工作者,我应该更有责任和义务在重庆把京剧传承和发扬好。
主持人:我们可以在重庆哪里看到京剧?
周利:我们现在每周日下午两点在抗建堂的剧场有京剧传统戏的演出,过年过节我们可能会去大剧院和文化宫,我们10月份要去法国参加第六届中国传统戏剧节,我们演出剧目是《红灯记》、《三岔口》,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每周日的下午是保证演一台传统剧目,其他剧目根据节气不同有不同的安排。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周利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精彩的经历,希望网民朋友们以后能更多地关注京剧艺术,也祝愿周利在以后的演出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多的成就!